P53基因是人体较为重要的抑癌基因,可以防止细胞发生癌变。P53基因可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类型。野生型P53基因能够促进细胞凋亡,防止癌细胞的产生。而突变型P53基因则失去了这种功能,甚至可能促进癌细胞的形成和发展。
自从该基因在1979年被首次报道以来,有关研究论文在Medline上可查到20000余篇。人们最初认为p53基因是一种癌基因,但随着近十年研究的深入,p53作为抑癌基因的功能逐渐被揭示出来。在人类50%以上的肿瘤组织中均发现了p53基因的突变,这是肿瘤中最常见的遗传学改变,说明该基因的改变很可能是人类肿瘤产生的主要发病因素。
p53基因在自然界中也很常见,比如说,人类仅有2个p53基因拷贝,而大象却拥有40个p53基因拷贝(20种p53亚型);与此同时,统计数据显示,人类的平均癌症死亡为25%,而大象的却低于5%。这些p53亚型将增强对细胞压力(例如DNA损伤)的敏感性——这可能解释了大象强大的抗癌能力和它们身上有益于健康衰老的适应性。
发表于顶尖医学杂志Oncogene的一项研究PTEN loss drives p53 LOH and immune evasion in a novel urothelial organoid model harboring p53 missense mutations为膀胱癌的攻克带来了新希望。
研究人员将目光聚焦于膀胱癌中常见的p53突变。在膀胱癌里,超过60%的p53突变属于错义突变,然而此前多数小鼠模型是p53基因敲除模型,针对p53错义突变的研究较少。同时,PTEN基因拷贝数丢失在MIBC中也很常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基于这些情况,研究人员努力构建携带p53错义突变的新型膀胱癌小鼠模型,想要弄清楚相关基因改变在膀胱癌发生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内在机制。
在研究成果方面,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Trp53突变的K5-mUrorganoids小鼠模型。在肿瘤发生过程中,该模型会自发地向Trp53突变杂合性缺失(LOH)方向富集。对人MIBC样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在p53改变的病例里,单核苷酸改变伴LOH最为常见,这一发现突出了研究p53突变伴LOH功能意义的临床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p53错义突变伴LOH和PTEN功能缺失在膀胱癌发生和免疫逃逸中的关键作用机制,还建立了新型的免疫健全小鼠模型。这一模型为深入研究尿路上皮癌的生物学机制,尤其是免疫肿瘤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这些研究成果,科研人员能够开发出更精准、更有效的膀胱癌治疗方法,为广大患者带来新的希望,让膀胱癌不再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难题。